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

教育哲學

一、前言
          「教育」在《說文解字》一書中,解釋為「上施下效,養子做善」。這樣的理念是一種目的,在於施行自然之道、為社會之善。為了達成學生得以適性發展的目的,我們在教育上會使用一些計謀。描述傳達這些策略的時候,不是像食譜那樣分別說明步驟,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物品食材,而是人。時代會變、價值觀會變,所以教育不是根據步驟過關斬將,而是一種抽象的概念。當我們傳達教育這個概念時,可利用比喻或故事,生動側寫而使人理解。<<教育哲學隱喻篇>>一書中,有幾個篇目的寓意使我產生共鳴,因而選為報告題材。

二、內容
【速離火宅】
簡述: 一老翁見宅起火,勸晚輩逃難不成,利用牛羊鹿三車裝晚輩喜愛之物,使其逃離而不遇難。這故事比喻佛不忍人在充滿苦惱、淫慾、情緒的三界,利用三種手段度化眾生。老翁為得道者,晚輩為無知者,縮小比喻於教育角度來看,老師是得道者,學生是無知者。有宅起火比喻為學生的生活環境:包括腥羶色電玩、盲目流行追星、小說漫畫幻想、成績考試讀書、毒品幫派打架……,老師則扮演智者帶學生抽離困境。要注意的有兩點,一為不能以為說理能改變學生,如果說得太深而不符合學生理解範圍,則可能招來反抗質疑毀謗;以學生所喜歡的事情為誘因,循序漸進式的引導,幫助找到他們的方向,他們也會從中習得人生哲學課題。第二為老師如果也是某部分的無知者,那也要靠其他悟道者來做引領、改變。

心得: 人生下來,本為無能力,也不知曉「道」,為了適應這個被建構的社會、符合社會要求,於是我們不斷學習,無論是知識性或情緒性,讓自己知道的更多足以擺脫某種程度的無力感。在這個社會中,我們的任務就是工作得以賺錢求溫飽、與人交流結交人脈朋友以及更深層度的愛與關懷。我們從書本上影視上生活上學習知識,也就是前人累積的經驗,達到了「知道」的第一步;應用到生活上,開始分辨善惡,體驗生命的律動,是「知道」的第二步;內化為人生哲學,認知且洞悉整個社會環境,遇事而不亂陣腳,成就了「知道」的第三步。看似步驟,卻不是步驟,因為我們活的是三個步驟互相不停輪流交換的人生。老師也是,所以在某方面可能還是無知,學生若是在該方面成熟,也可為老師做引領、開導。這並不是要說學生在此時地位高於老師,事實上老師在做教育的時候地位本來就沒有高於學生,也就是說佛祖菩薩的地位與我們平等。勸人為善、教人找到人生目標方向,是美的,是對社會有幫助的,而這種「幫助」是人所定義。我們建構了這個社會,有些事物定義為有幫助的,例如學校教育、公益活動;相對有些事物雖然存在,卻是被希望消失於社會,例如犯罪、違反道德。教育的必要性,是為了讓這個被建構的社會更加美滿,符合現在人的需求。很難想像說人類社會發展到所謂極致是甚麼樣的境界,會是孔子心中的大同世界嗎?人類社會演變這麼久,大同世界看來仍是天方夜譚。目前看來,唯有守好自己本分,用智慧看淡這世界的紛擾,才是教育的目的。

【邂逅】
簡述: 相遇是常用的中性詞,很容易接收到表面意思;相逢是有深刻情感交流,心靈相通愉悅的相遇經驗,較相遇一詞更為美;邂逅則是一種浪漫,這樣的美好相遇經驗是心領神會、令人驚豔的。教育是有意識地安排環境,讓學生學習,然而在這被建構好的環境中,人與知識、人與人的邂逅不停發生: 外在的知識獲取、感官體驗以及情感交流,而這一切變成內在的自我價值。美國女性主義的存在主義作家諾丁斯有一段話很讓我感動:
     「我不需去和每一個人建立一個深度持久、費時的個人關係。我所必須要做的,是完全地、不選擇地呈現給學生─每一個學生─當他召喚我時。時間可能是短暫的,但邂逅(encounter)是完全的。」
教育要重視學生與知識(世界)、學生與學生、學生與老師、老師與老師的相遇經驗。這其中的教育緣分,需建立在真摯情感上的濡染孺慕,因為人生來活在人際關係當中,因而所有的學習都是在關係脈絡中成就。

心得: 當我們邂逅知識,是與世界成為朋友、是與過世前輩成為朋友,足以讓我們每個人與身處的地方產生連結;在茫茫人海當中,邂逅的朋友對象可能是同學、年紀相仿者、年長年幼者,一切緣分巧妙地讓我們得以在關係脈絡中成長。對於知識我們要重視每一次的相遇,有些人討厭語文、有些人厭惡數學,都是因為先前有負面的相遇經驗,教師所要安排的是讓學生有機會感受正面的經驗。對於朋友我們要珍惜每一次的相遇,「還在身邊所以以為會永遠」是人常常有的迷思,應把握當下的相處、用真心相待,不在乎下次見面為何時或甚至是否還能再見。我剛升國二的時候,全班的數學成績很糟糕,數學老師也換了第三個。第一堂課讓我印象深刻,老師穿著輕鬆上衣、牛仔短裙和娃娃鞋,用親切的笑容和不間斷地故事,讓原本討厭數學課的我們開始有興趣。老師總是熱情介紹新觀念,帶動地整個班級都把當時複雜困難的公式(2a分之-b加減根號b平方-4ac)背下來。漸漸地,同學遇到感情上的心結也會去數學辦公室找老師討論。過了一年老師說她得離開我們了,留下了電子郵件說以後有事可以找她,她會很樂意幫助我們。這短短一年的陪伴,讓我們顛覆無聊數學(課程與老師本身)的印象,大部分同學成績明顯進步,原本常常不及格的我也在此時喜歡上了數學。
          教育學習路上的種種邂逅,使人做出選擇,然後通往不同的,方向。

【庖丁解牛】
簡述:這是一個不見血腥暴力的畫面,純然是一場藝術化境的展演。莊子用以暗喻君王若以術治國,終非國家長治久安之計;唯有以道治國,再怎樣複雜的人間世界,道也能優游其中,讓君王自我及全天下自在自得。剛接觸新的世界時,我們以感官為主體主宰經驗;過了一陣子,對該領域的認知概念化,用心眼看之;時間久了,分析完該領域世界,把握萬物結構特性,優遊自得。推到教育來看,老師剛進入新學校不停觀察周遭;適應一會兒後,用心融入學生,用心看待學生的行為,給予適當的引導,卻還是不夠;時間一拉長,完全了解學生特性,善用不同方法帶給學生不同的感動。在第二階段時可能會有以偏概全的盲點,到了第三階段才是真正放下自我偏執的一意孤行,用「道」優游於學生、其他老師和學校之間。

心得:每個人接觸不同領域時,進入到庖丁解牛的境界時間概念也是不同。同樣是四十幾歲的老師,據我觀察回想懷念,有些仍處在第二階段,只看到學生偏差行為而斥責大罵;相對有些已經摻透,與學生(還有家長)相處融洽,教學經驗上的成功(目前以班級平均學科成績提升當標準)讓該老師受邀各地演講。只能說是老師的心有沒有精益求精的渴望與行動,自我修行的程度到達何處;另外,要到達庖丁解牛的境界,所需要的時間有時決定於投入的熱情的程度與採用的方法。持續的自我修練不只是老師,每一個人都在這條道路上,所以也不必誰檢討誰。

三、結語

          之所以走上教育這條路,是為了帶給學生我當初感受到的感動。教好學生,首要條件是提升自己的專業領域,雖說知識無涯,但至少教授科目時有基本的責任,傳遞正確的知識。教好學生,心裡想的不是: 學生會不會在課堂上睡覺、吃東西?阿不知道這樣教評鑑會不會過?怎麼辦等一下校長會來觀摩! 應該要事先準備好課程內容與方法,專心並投入熱情於教學當下,與學生建立朋友關係。如此,打造一個優質教學環境並不困難,要的就是用心,讓知識和師生之間發生不斷的邂逅,把整個世界當成教室。得到了智慧,內化成哲學,在生命中創造一種從容的步調,學著看淡世間帶來的憂愁煩惱,看到別人有困難也適時介入幫忙。
         人人能如此,大概就能一起逃離火宅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