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

丹尼爾‧卡內曼(Daniel Kahneman):經驗與記憶之謎

影片描述 
人人都想要擁有快樂的人生,但當我們思考快樂的本質時,我們會掉入一些認知陷阱。「快樂」一詞,已經用來詮釋太多東西,濫用到我們把「快樂的當下」與「快樂的生活」混在一起,分不清楚。一場半小時的交響樂,因為一瞬間的刺耳聲而毀了美好記憶,那前面聽的二十分鐘算甚麼?只因為留下的是有汙點的記憶。我們必須區分出「經驗的我」和「記憶的我」才能真正參透快樂的真諦,認知前者是活在當下的而後者是說故事和做決定的。我們經驗的每一分秒組成我們的人生,但大多數經驗會被「記憶的我」忽略,留下短短的記憶。 

We really should not think of happiness as a satisfaction for well-being. 

心得分享 

        在影片當中,我最感動的部分就是當他把「經驗的我」(experiencing self)與「記憶的我」(remembering self)分離清楚時,我回憶起過往的經驗跟現在的想法,產生不少共鳴。當我看一部電影,我往往會做截圖的動作,以便之後回看電影劇情;但人家問起看完電影的想法時,片段的記憶浮現腦海,卻連不成一串故事了。再比如說,我上大學之前,從來不敢吃咖哩跟芋頭,因為小時候吃到劣質品,痛苦經驗形成負面記憶;然而上大學之後我拋棄以往印象,努力嘗試了頗受好評的咖哩飯跟芋頭冰品,顛覆我的記憶。經驗和記憶,關聯性大?卻好像不盡然如此。
        登過許多山,讓經驗變成更多記憶故事的,是人。北大武位於屏東,是座親切好攀的百岳,也是我人生第一座百岳。一月初攀時,天氣宜人,早上可見日出雲海、晚上還有夕陽雲瀑星空,當下心情非常愉悅。十一月中我身為領隊帶大家上山,一路上風雨不間斷,泥濘一大堆,大家狼狽不堪,甚麼風景都沒有,簡直糟透了!回到師大我們做反思,出乎我意料之外,發現大家很喜歡這次的經驗。當下的疲憊倦怠、風雨飄搖、全身濕透,都不算甚麼;因為團隊走在一起,心繫在一起,感動更深。這兩次當下的經驗,可謂天壤之別,卻因為自己內心的詮釋,而都成為「快樂的記憶」。

        影片中也提到目前正努力分別測量「快樂當下」跟「快樂生活」的程度。無論能否測得,我都更相信,是因為花時間跟喜愛的人們在一塊,所以經驗是好是壞,都會是快樂人生的一部分記憶。

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

教育哲學

一、前言
          「教育」在《說文解字》一書中,解釋為「上施下效,養子做善」。這樣的理念是一種目的,在於施行自然之道、為社會之善。為了達成學生得以適性發展的目的,我們在教育上會使用一些計謀。描述傳達這些策略的時候,不是像食譜那樣分別說明步驟,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物品食材,而是人。時代會變、價值觀會變,所以教育不是根據步驟過關斬將,而是一種抽象的概念。當我們傳達教育這個概念時,可利用比喻或故事,生動側寫而使人理解。<<教育哲學隱喻篇>>一書中,有幾個篇目的寓意使我產生共鳴,因而選為報告題材。

二、內容
【速離火宅】
簡述: 一老翁見宅起火,勸晚輩逃難不成,利用牛羊鹿三車裝晚輩喜愛之物,使其逃離而不遇難。這故事比喻佛不忍人在充滿苦惱、淫慾、情緒的三界,利用三種手段度化眾生。老翁為得道者,晚輩為無知者,縮小比喻於教育角度來看,老師是得道者,學生是無知者。有宅起火比喻為學生的生活環境:包括腥羶色電玩、盲目流行追星、小說漫畫幻想、成績考試讀書、毒品幫派打架……,老師則扮演智者帶學生抽離困境。要注意的有兩點,一為不能以為說理能改變學生,如果說得太深而不符合學生理解範圍,則可能招來反抗質疑毀謗;以學生所喜歡的事情為誘因,循序漸進式的引導,幫助找到他們的方向,他們也會從中習得人生哲學課題。第二為老師如果也是某部分的無知者,那也要靠其他悟道者來做引領、改變。

心得: 人生下來,本為無能力,也不知曉「道」,為了適應這個被建構的社會、符合社會要求,於是我們不斷學習,無論是知識性或情緒性,讓自己知道的更多足以擺脫某種程度的無力感。在這個社會中,我們的任務就是工作得以賺錢求溫飽、與人交流結交人脈朋友以及更深層度的愛與關懷。我們從書本上影視上生活上學習知識,也就是前人累積的經驗,達到了「知道」的第一步;應用到生活上,開始分辨善惡,體驗生命的律動,是「知道」的第二步;內化為人生哲學,認知且洞悉整個社會環境,遇事而不亂陣腳,成就了「知道」的第三步。看似步驟,卻不是步驟,因為我們活的是三個步驟互相不停輪流交換的人生。老師也是,所以在某方面可能還是無知,學生若是在該方面成熟,也可為老師做引領、開導。這並不是要說學生在此時地位高於老師,事實上老師在做教育的時候地位本來就沒有高於學生,也就是說佛祖菩薩的地位與我們平等。勸人為善、教人找到人生目標方向,是美的,是對社會有幫助的,而這種「幫助」是人所定義。我們建構了這個社會,有些事物定義為有幫助的,例如學校教育、公益活動;相對有些事物雖然存在,卻是被希望消失於社會,例如犯罪、違反道德。教育的必要性,是為了讓這個被建構的社會更加美滿,符合現在人的需求。很難想像說人類社會發展到所謂極致是甚麼樣的境界,會是孔子心中的大同世界嗎?人類社會演變這麼久,大同世界看來仍是天方夜譚。目前看來,唯有守好自己本分,用智慧看淡這世界的紛擾,才是教育的目的。